网站升级中...敬请期待...

The website is being upgraded...Please stay tuned...

职教培训

站内搜索

如您有任何需要请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 0531-87586166   87586199
    • 客服QQ:
    • 2900871877     1822945499
    • 详情请咨询QQ

职教新闻

着力解决四方面问题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4-10-23 | 发布人: | 收藏本站]【字体: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民生之需、是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是国家教育战略之需。当前,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着力解决政策“悬浮”问题、校企合作关系“异化”问题、职业院校管理“低效”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低质”问题,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解决好职业教育政策“悬浮”问题,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政策执行不到位即政策悬浮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比如一再重申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准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准并入或升格为本科高等学校,这在2004年、2005年、2011年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规定,但事实上,在政策颁布后,一直都有中高职学校升格的现象发生。《决定》再次重申了这一内容,这一规定性的政策或将自此能有效落实。199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地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然而,至今仍有一些省份尚未完成此项工作。由此观之,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期限、明确效果,要抓政策传达、过程监管、结果考核,让“悬浮”的政策落地生根,造福千万学生和家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解决好校企合作关系“异化”问题,加强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弱在校企合作。媒体时有报道,有些企业和职业学校,打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幌子,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干的流水线生产工作;有的企业支付给学生较少的劳动报酬,却让学生加班加点地付出大量的劳动,涉嫌非法廉价出卖学生劳动力并谋取暴利等。这些公然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使原本非常好的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走上了“异化”的轨道,为此,应给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敲响警钟,使校企双方走实质性合作的路子,不能让职业学校“异化”为只是给企业输送顶岗实习的廉价劳动力的中介机构,而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决定》提出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3.解决好职业院校管理“低效”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提升科学管理能力。但不少职业院校在管理上却表现出“低效”的现象,为此职业院校应按照《决定》要求,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制度建设是职业院校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要以提高效能为目的,能激发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责任心,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健全机制是学校科学管理的基本条件,健全的管理机制、流畅的沟通机制、高效的协调机制、及时的服务机制、全面的保障机制等都是职业院校管理所需要达到的。职业院校要向管理要成效,要通过科学管理将“低效”变成“高效”,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学校。
  4.解决好师资队伍建设“低质”问题,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目前,亟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解决职教师资的“低质”问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源头,即要加强“双师型”师范生培养,要推动高校探索“教师+技师”、“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师范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师范生培养不足的问题。二是要设计好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路径,以保证他们既是企业编制,又能在教师岗位上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三是要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聘用制度,增加职业院校自主选聘的力度,注重技术技能知识和水平测试,让具有“双师”素质并有志于职业教育事业的人真正走上职业院校的讲台。
  综上所述,有效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促进职业政策生根、校企合作务实、学校管理高效和教师队伍优质,抓质量、建内涵,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于国于民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