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敬请期待...

The website is being upgraded...Please stay tuned...

职教培训

站内搜索

如您有任何需要请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 0531-87586166   87586199
    • 客服QQ:
    • 2900871877     1822945499
    • 详情请咨询QQ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07-05 | 发布人:dolang | 收藏本站]【字体:  

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前德国总理科尔曾深刻地指出:这种我们称之为双元制,即实训和学校相结合的制度,已成为德国质量的标志并非偶然之事。我多次充分地表示,我将竭力支持它并为了这一伟大事业的长存而斗争。
        多年的事实证明,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工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已是杰出的劳动成果和高质量人才培训的引证,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学习的楷模。1979年法国总统德斯坦访问波恩时,曾希望把职业教育作为商品“进口”到法国去。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曾说,他受美国国会的委托,正在美国进一步加强推行这种培训制度。
       一、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system”,其含意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遍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它是德国职业中等教育里最重要的一类学校。凡是中学毕业生(类似我国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注重从事未来职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一般每周为12学时,采用每周1天到2天或每学期集中1周到2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它时间则在实习培训场地或企业从事技能培训。
      双元制的另一元是培训企业,它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校外培训场所。凡是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都要与培训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起始时间、培训年限、生活津贴数额等。学生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后,大部分留在原签合同企业工作,也可以到其它企业工作或继续上学深造。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元”,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整体的培训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呈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的特征。
由于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和所培训学生的质量。学生的结业考试不是由学校而是由相应的行业学会负责(德国所有的企业都是行业协会的义务会员),从而使学生所学为企业所用,为实践所接受。
      从以上可以看出,双元制的精髓,概括地说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双元制不单是一种职教模式,也是一种重能力、重实际的职教新思想。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在德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产物。其双元原则并非国家的规定,而是通过几百年的职业教育实践逐步形成的。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双元制培训体制是一百多年前由最初的简单的师傅带徒弟开始的。到了19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工业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力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徒制已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所以,早在11、12世纪建立起来的城市手工业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到工业革命完成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培养技术工人的子弟学校。
     1938年,德国实行了普遍的职业义务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二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面对国家分裂、经济崩溃、人民失业、生活贫困的形势,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急需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大批失业工人因不具备基本技能和知识而难以找到的工作;有人想转换工作,也要求进行培训;为安排弱智残疾人就业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由国家和政府资助,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得以长足发展。正是由于二战以后实行和不断完善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依靠双元制不断培养出大批具备高职业素质的技术工人,才使德国经济在一片废墟上得以重建,又较好地调节了工人失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腾飞的奇迹,从而更显示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巨大生命力。
      正由于此,1948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使用了双元制的正式名称。这一鉴定,将存在了一百多年的企业与学校的“双元”培训形式,明确用法定文字表达出来。德国职业教育史上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双元制”作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完成了其制度化的过程。在此以后,一系列职业教育法律的制定使双元制建立在统一的法律基础上。
     本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后, 双元制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双元制的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从而实现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
       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9月27日至10月18日, 作者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公务员制度与市场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培训学习,在德期间参观考察的黑森州职业培训中心,属联邦政府经济局管理,设有电子、园艺、销售贸易车间,分别培训汽车、电讯、电子、电脑、建筑行业工人和种植养殖园艺工人,同时也开展食品、生活用品和其他行业培训。设有800 个培训职位,其中140个为岗前培训,一般培训期为二年, 也有为期一年、三年的培训。其培训费用50%由企业资助。50%由联邦政府劳动局承担,受训者个人吃住和培训费用全免。参加培训者75%的人接受过普通中学教育(5年),15%接受过中等实验中学教育(6年),4 %接受过高级中学教育(9年),6%接受过小学教育。按国籍分,93%为德国人,7%为在德国工作过的外国人。该中心学习电脑维修的学生, 要对电脑进行“解剖”,对电脑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诊治”,通过实际操作,要使带“病”的电脑“死而复生”。学习园艺的学生要在试验场实地学习种植,所生产的蔬菜供应食堂,生产的花卉向校内外销售。我们在参观时,大家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流连忘返,抢拍镜头,留影不止。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从组织形式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模式,以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中央集权成分比重较大的国家(如法国)为代表;
    二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三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加学校模式,以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的丹麦为代表。
职业教育实质上已成为一种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
近十年来,当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逐步为大多数原来实施计划经济国家所接受时,这些国家也把职业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了德国双元制。学校与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时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热点。
    从宏观层次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调动了两个积极性:即政府(通过职业学校)和经济界(通过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管理与运行机制上始终坚持了三项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双元制原则,差异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强调的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的代表在职业教育所有重大决策问题上都有发言权和参与决定权,联邦政府(中央)与各州政府(地方),雇主与雇员,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培训位置等问题,都要经严格的预定程序协商解决。
      双元性原则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承担者包括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双方,其法律基础、学习地点、教学文件、学习内容、教材类型、教师种类、学习者身分、考试以及证书等九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双元制特征。实质上是教育界与经济界、企业与学校、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差异性原则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对象,由于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生理发育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方面的差异,因而不仅要对残疾人、妇女和外国人子女采取特殊的职业教育促进措施,而且要对那些“职业天才”实行专门的鼓励政策。
从微观层次看,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教学领域突出了职业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被称为培训职业,它不是学科体系的产物,而是通过科学的职业分析获得能覆盖相当数量社会职业的培训职业。每一培训职业的名称都要经过联邦职教所的审定,然后以“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公布于众。在原西德,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专业有13大类450多种。
2.培训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技能与知识结构;方法能力包括独立工作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个体对外部即与环境、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当科技发展、社会变革导致工作岗位转变时能在职业世界重新定位的所谓关键能力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学科体系作为一种平行系统,在吸收前人的科技成果方面有其长处,但职业活动体系作为一种串行系统,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开展实施培训,则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有综合课程、目标定向活动课程等形式,这就更实用,学生毕业后能更快进入职业角色。
4.教学方法以受训者为中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从业人员,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时时处于中心地位,“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咨询者、组织者的角色。
5.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由代表经济界利益的行业协会主持,其试题也由行业协会拟定。试题内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更有职业技能;既重视结果的考试,更重视过程的考试。特别是考试从内容到形式正逐步从针对教育结构转向针对就业结构,把职业资格作为考试的基本准则。
    这种职业教育主要有3个特点:
1.在徒工培训中,实行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是把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结合起来的“双轨制”。国家对这种双轨制实行详细的立法,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加强严格的社会监督,严格挑选培训师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2.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互相补充,形成从学徒工培训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独立而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目前全国有165所高等专科学校、956所中等专科学校、2,862所职业补习学校、2,321所徒工职业学校,还有各种业余大学和专门为残废人举办的再就业学校。全国15岁到18岁的青年,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受过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普通中学的义务教育普及了,而且职业教育也普及了。
3.职业教育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有适应工作要求和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有为了提高职务却进行的晋升培训,有为了调转行业、工种和工作而组织的改行培训;有为交流经验、提高水平而组织的各种短期培训等。这些培训教育,对提高技术业务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德国社会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堪称世界一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认为培训成本太高,已经或打算减少培训位子,以减低培训费用。有的学生学习期满毕业时不被原送企业留用;二是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越来越快的科技进步周期;三是青年人和家长更看重就业与晋升机会较多,工资收入较高的高等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现已采取的措施有:根据信息社会的需要,增设新的培训职业;按照国际化和欧洲一体化的需要,加强外语教学;缩短制定和修改全国性职业培训条例的周期;承认职教与普教的等值性,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创造深造的机会。为此,德国政府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小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一方面不动摇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信心和支持,另一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使其更加完善。继承与改革,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向世纪挑战的回答。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再创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新的辉煌作出我们的贡献!
      三、我国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早在80年代初期已开始引进,并同原联邦德国进行了双元制模式的合作试点。试点的目的是学习双元制,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制度和职教模式。试点的实践证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造就我国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前,我们在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有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要提高教育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是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生产生产力的教育,只有发达的普通教育而没有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就不可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不可能使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有人认为,一个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贫穷到富裕的必由之路和现代化的标志是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三是要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成功为德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并为世界各国所借鉴。我们要充分认识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职教模式,也是一种重能力、重点面向企业实际的职教新思想。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他们的作法,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我们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政策,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2、改革教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 要调整和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1)要努力做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 专业培养的适应性和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性。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强调职业的针对性,不强调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要注重实践,突出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实行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理论联系实践。要把实训(在校内、在企业)作为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教学,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优势:既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真刀真枪”地参加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必须取得“双证书”(专业成绩合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书)。在校期间,除专业课外,外语和电脑(计算机)是重要的必修课,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2)要更加重视德育教育, 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在学期间就养成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对产品、服务质量和社会负责的良好素质,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相互渗透,而不能相互分家,各自为政。
3、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克服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核心,注重实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以问题、案例、实物为中心,努力做到教、学、做三合一。
    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参观法:教师按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有关单位(如工地、企业),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场的观察研究,从而获得和拓宽知识、巩固经验和形成技能。
    谈话法(启发谈话法、问答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获得知识。启发谈话法主要用于传授新知识,问答谈话法主要用于复习已学的知识。专题研讨也属于谈话法。
    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某些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获得经验并形成技能。
项目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完成带有职业性质的专业任务。
以上各法,可根据教学需要单独运作或结合进行。
4、培养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学组织形式决定了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作为职校教师,应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本科以上学历,二是要有一定年限的专业实践技能。为此,要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职校教师既当“先生”又当专业“能手”和技术“专家”。
要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逐步解决当前职校教师缺少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又应为教师创造条件,使他们能经常深入企业和实际,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与服务,用自己的成果指导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领导和社会统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我们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职业技术教育。
要以依靠法制和制度保障作为根本,继续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制定有关的法规和制度,特别是关于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法规,以保证学校实验培训基地和有关经费的落实,并从制度上约束各方,使之各尽其职,共同把职业教育办好。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新生事物,要做到“洋为中用”,就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继续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在结合我国国情,坚持学习其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模式实验、方法变通。
    学习双元制职教经验,搞好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校企合作上,既要有大中型企业,又要有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办学模式在新体制尚未建立之前,要继续发挥职教部门和职业学校的主导作用。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坚持多种形式并存,既要有企业的培训中心,又要有学校的实训基地。在教材上,要组织各方面力量,按双元制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实际编写。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再创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新的辉煌作出我们的贡献!